对话|“火眼金睛”的司线裁判,上海网球发展的见证人

【编者按】

上海劳力士网球大师赛在今年迎来重磅升级,更大的参赛规模和更长的赛程,带给了网球观众更多的精彩。

而在这份精彩的背后,是众多工作人员默默的辛勤付出。

赛事期间,澎湃新闻记者就走访了多位在上海大师赛不同岗位上的工作人员,体会他们在赛事期间的汗水与坚守。

司线裁判傅璐。

今年的上海大师赛,司线裁判傅璐“火”了一把。

在他所执裁的张之臻对阵布兰登·中岛的比赛中,张之臻一拍球不慎打歪,网球正中傅璐的头部,随后张之臻连忙上前道歉致意,这段视频也在网络走红。

不过很多球迷不知道的是,其实在场下,傅璐和张之臻早就非常熟悉。“算是看着他一点点成长起来的。”傅璐告诉澎湃新闻记者。

而作为一名拥有20年执裁经历的司线裁判,傅璐不仅见证了一代代年轻人的成长,更见证了上海大师赛的变迁,“大师赛现在已经是城市的一张名片,在网球界也已经堪称‘顶流’。”

司线裁判需要极度专注。

司线裁判,聚光灯外的付出

在网球赛场之上,球员自然是当仁不让的关注焦点,而掌控比赛的主裁判,也同样是不可或缺的“主角”之一。

相比之下,掌管具体边线判罚的司线裁判则常常身处聚光灯之外,但他们的付出,同样值得关注。

从2002年就开始担任司线裁判的傅璐,就是为本届上海大师赛服务的众多司线裁判之一。在今年的比赛中,一段意外的插曲让他被镜头聚焦。

对阵布兰登·中岛的第三轮比赛中,张之臻一次接球未能打正部位,网球擦到球拍后冲向了在场边工作的傅璐的头部,眼看自己不慎打到司线,张之臻立马上前致歉,结果发现这位裁判原来是一位“熟人”。

“就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小插曲。”提起这件事,傅璐对澎湃新闻记者表示,“张之臻当时就和我上来击了个掌,慰问了一下,随后我们都正常投入了比赛,一次小互动,也算是给张之臻缓解了一下比赛的紧张和压力。”

“镜头抓拍到了这个片段,也是展现了球员本身的礼貌和素质,展现了上海网球的形象。后来张之臻也私下在手机上发消息跟我道歉,的确是很有礼貌的一名选手。”

其实,对于像傅璐这样的资深司线裁判而言,类似这样被球打到的意外并不鲜见,但在各种情况下保持镇定,保障比赛的顺利进行,是作为司线裁判的职业素养之一。

而今年上海大师赛的流畅运行,他们也的确功不可没。

以傅璐自己为例,在完成了杭州亚运会的执裁之后,他马不停蹄地又赶到了上海大师赛的赛场。根据惯例,司线裁判的执裁一般采取轮班制,但在比赛量大,赛程密集的情况下,一天下来的工作时间可以达到12个小时之多。

同时由于岗位的需要,司线裁判在工作时必须全程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不能有丝毫的走神,否则就无法准确给出判罚。“因为需要一直在场上,也不敢多喝水,不然怕上厕所。”傅璐开玩笑道。

在上海大师赛这样的高规格比赛中,赛场上需要有9名司线裁判,分别照看9条边线,但用傅璐的话来说,不管哪一条线,想要看好看准都不容易。

尤其是左右两条边线的司线,因为需要随着比赛进行移动位置,运动量更大,“平时休息的时候可能一天走五千步。但是在比赛期间,基本上都能走到两万步。”傅璐对澎湃新闻记者笑言。

司线裁判傅璐。

和上海大师赛一起成长成熟

20余年的司线裁判生涯,傅璐经历了不断学习成长的过程,而进步的方式,就是不断执裁比赛,不断总结经验,拿出更为准确的判罚。

在这个过程中,他也在见证着网球技战术的不断进化,与之一同成长。

“一个个网球的时代过来,球员击球的速度和力量,一直就是一个向上走的趋势。”他对澎湃新闻记者分析道。

“特别是看发球线的时候,感觉就是球速每一年都在提升,很多球员的发球就和炮弹一样,甚至已经超出了人眼的反应力极限,必须依靠司线裁判本身的技巧和经验。”

如今在很多时候,一个球的界外与界内仅仅只有几毫米的差距,而司线裁判需要在越来越快的球速和越来越强的旋转中做出最精准的判罚。“其实我们也在不断总结。”

而正是这样不断学习的态度,让傅璐和他的同行们保障了上海大师赛裁判队伍的高水准,也帮助上海大师赛成为全球最顶级和最受认可的网球赛事之一。

作为从上海大师赛诞生之际就一直伴随赛事的资深司线裁判,傅璐对于这项赛事如今的地位也感到非常自豪,“大师赛现在已经是城市的一张名片,在网球界也已经堪称‘顶流’。”

“现在人们一想到上海,网球大师赛就是会被首先提起的体育赛事之一,在整体的赛事运营和赛事组织方面,上海已经超越了很多同类赛事。”他对澎湃新闻记者说。

“包括之前,上海大师赛也曾经连续五次获评年度最佳ATP1000赛事,也会组织很多选手去体验和感受上海这座城市,比如去外滩参观等等活动。”

“而在工作人员的运行管理方面,上海大师赛的管理系统也已经非常成熟,给我们裁判创造的条件也特别好,很多其他省市的裁判都反馈说,上海在全国的国际赛事中是档次最高的,很多裁判也都希望来参加上海大师赛的执裁。”

上海大师赛的裁判团队。

时代在变,对网球的热爱不变

随着时代的不断前行和发展,对于司线裁判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尤其是鹰眼挑战这样的科技手段的出现,更是带来了“人眼PK机器”新对抗。

对于司线裁判而言,这也带来了考核的标准——只有足够高的判罚准确度,才能持续赢得球员与观众的尊重。

据傅璐介绍,司线裁判在执裁比赛时,都会接受主裁或专门的评估人员的评估,比赛中的执裁专业度、被鹰眼挑战时的判罚正确率,乃至于仪容仪表,都是评估的内容。

比赛之后,这些数据都会进入ATP的数据库,只有过往比赛表现优秀的司线裁判,才能被赋予更多信任,得到更多执裁高水平重要比赛的机会。

对于当今这个时代的司线裁判而言,判罚被球员鹰眼挑战,但录像最终证明自己的判断正确,或许就是执裁过程中最自豪的时刻。

傅璐就记得自己一次执裁卡塔尔公开赛的经历,“两名球员一上来就连续挑战了四次,结果都是我的判断正确。”

不过在这种时候,出于职业素养的要求,司线裁判也必须“不露声色”。“挑战输赢无所谓,没有关系,就只需要正常的发挥,而不能表露出很沮丧或者高兴的神情。”他对澎湃新闻记者坦言。

在傅璐看来,像鹰眼挑战这样的“人机对抗”,是网球赛事除了球员比赛之外,一种颇具戏剧性和吸引力的插曲,给比赛增添了更多的看点和话题。

但不得不承认的现实是,这样的场景,或许在未来将越来越少见。

包括大满贯赛事在内,现在有越来越多的网球赛事直接取消了司线裁判的设置,转而使用纯粹的电子司线裁判,随着技术的普及,这一趋势很可能将继续扩大。

对于曾做过网球运动员,如今又在司线裁判岗位上奋战了20余年的傅璐来说,这是必须接受的现状,但无论如何,他对于网球的感情不会改变。

“如果顶级赛事取消了司线,也可以去执裁其他级别的赛事。总之不管技术如何进步,我们还是会坚持自己的热爱,继续从事网球这项运动的工作。”他对澎湃新闻记者说。

随便看看